南昌资深律师
咨询热线:13677913215
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经济犯罪法规
文章列表

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2018年7月13日  南昌资深律师   http://www.hushunru.cn/
发布部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梧政发[2006]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实施。
二○○六年三月十六日

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24日梧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序 言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十五年将是我市继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经济崛起,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由总体小康向富裕文明跨越的重要阶段,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制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至2010年),对于引导和动员全市人民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的作风和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再提速发展,进而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梧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是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发展环境
  实事求是地总结我市“十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全面分析“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正确认识发展的条件和形势,是制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第一章 “十五”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是我市经济实现提速发展的五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两大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百年一遇特大洪灾等严重自然灾害,克服了受禽流感影响的困难,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3亿元,比“十五”计划目标增加31.3亿元,比2000年增加104.2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2005年财政收入20.25亿元,比“十五”计划增加3.25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年均增长15.6%。“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幅均高于前几个五年计划的增幅。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32.9∶30.3∶36.8转变为“十五”期末的22.8∶43.5∶33.7。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6.2%提高到“十五”期末的36%,工业化率由0.8提高到1.59,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城镇化率由30.1%提高到32.1%。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3.8%提高到2005年的42.2%。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商贸、旅游等服务业有了新的发展,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预计“十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比“十五”计划增加116亿元,比“九五”累计增加159亿元,是“九五”的2.5倍。“十五”提出的重大工程已全面实现预期目标,全市人民盼望多年的长洲水利枢纽、洛湛铁路、南梧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河东防洪堤和桂梧高速公路苍郁段已经建成。一批高等级公路、水利、电力和通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预计实际利用外资4.07亿美元,是“九五”的1.9倍;预计2005年利用市外境内资金达到56.8亿元,创引进外来资金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2.46亿美元,比“十五”计划翻一番,是2000年的3.2倍。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他各项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集体企业改革逐步深入,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其他各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规范了行政审批,依法行政的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建设“三年大变”目标基本实现,城市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2003年我市提出了城市建设“三年大变”的目标。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改造或建设街道立面以及商贸、公共场所等设施140多万平方米,新建或改建城市道路28公里,新建排水渠25公里,新安装各种路灯6万多盏,较好地解决了市区“路不平、灯不亮、渠不通”的问题;特别是河西、河东防洪堤的建成,结束了市区年年被水淹的历史;拓宽改造后的西堤路,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干道和休闲观光的新景点;新建成的鸳江丽港,成为梧州别具特色、规模宏大的旅游购物中心;改造后的骑楼城,成为梧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年大变”的目标基本实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成效明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有效保障了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形成,抗击“非典”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生态项目加快建设,重点污染源治理取得新成效,地质灾害整治取得阶段成果,城乡生态和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2005年,预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10元,“十五”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8元,年均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5亿元,年均增长1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成绩显著。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我市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城市”。军政军民关系融洽,我市再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平安梧州活动全面开展,全市经济社会保持稳定。
  第二章 “十五”基本经验
  “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总结了五条基本经验:一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二是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就是坚持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两大战略,以三百项目大会战为方式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投资环境建设为核心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三是有突出的工作重点,就是工业注重盘活存量、做大总量以及五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农业注重五大措施的实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县域经济注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城市建设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四是有得力的工作措施,就是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广泛动员,强化责任,严格奖惩,依法行政。五是有一支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工作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凭实绩用干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这些基本经验,对加快“十一五”发展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展望未来,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已进入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阶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全面实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及每年在南宁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外部环境总的来说对我市的发展十分有利。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时期,随着“十五”投入的一批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我市毗邻粤港澳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十五”改制和新办的工业企业逐步产生效益,一批骨干企业已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全市上下要求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我市具备了更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当前全国已处于工业化中级加速阶段,而我市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总量仍然不大,增长方式粗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农业基础薄弱,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旅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区拓展不快,城镇化进程较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够快,公共和公益设施还不够完善。我市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抓住发展机遇,认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尤为关键。我市作为后发展地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科学发展,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更扎实的工作、更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再提速发展。
  第二篇 “十一五”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拉大。因此,“十一五”时期我市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速增加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提高人均水平,努力缩小与全国、全区的差距,力争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第四章 “十一五”总体要求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东靠西联,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实现经济社会再提速发展。
  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广西”建设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两大战略,突出抓好四个战略重点:
  突出抓好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的经济总量的增加。在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增加经济总量。优化产业项目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工业,稳定发展农业,加快发展物流、旅游等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
  突出抓好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消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增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提高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水平。
  突出抓好以城镇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构建大城市框架。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走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交通设施,推进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抓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注重社会公平,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第五章 “十一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致力于把梧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和商贸旅游中心,使梧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文明开放程度更加提高、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较大幅度增长,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4番,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逐步降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明显增多,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更高水平;城市建成区明显扩大,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区域性的加工制造中心和物流商贸旅游中心初步形成;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教育、文化、卫生和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十一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1650美元以上。
  经济结构。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5∶54∶3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城镇化率为41%。
  投资总额。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00亿元左右,比“十五”增长1.24倍,每年投资超过100亿元。
  财政收入。2010年,财政收入4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人均财政收入1200元以上。
  开放型经济。2010年,外贸出口总额5亿美元,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比“十五”增长85%。
  社会消费。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年均增长12%。
  县域经济。“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公共服务。2010年,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1.96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助理级以上)1.52人;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2%;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3%,农村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8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0%。
  可持续发展。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逐步降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达到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森林覆盖率保持72%以上;总人口控制在328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人民生活。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00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3835元,年均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30平方米;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分别达到6.75万人和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幅度控制在3%左右。
  第六章 2020年远景目标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再提速发展,我市经济实力已与全区平均水平相当,将为经济后十年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后十年年均增长8.8%,比2000年翻3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工农差别、城乡差别逐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市成为广西东部经济实力强、商贸流通繁荣、交通运输发达的中心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篇 重点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坚持“工业强市”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大型工业项目;充分发挥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五大产业,把电力、建材、农林产品深加工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调整工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加速发展新办企业,实现工业增量增效的重大突破,发挥工业在经济再提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壮大全市经济总量。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1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企业由2005年的274家增加到500家以上,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有较大增加,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36%提高到47%,工业化率由“十五”期末的1.59提高到3.03,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七章 发展壮大现有工业
  以现有工业为基础,加快改造和提升支柱产业。依托市场,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优先发展资源型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深加工附加值,加快形成资源型支柱产业群;坚持依靠企业主体,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大培育强优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力度,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自型”企业,增加一批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迅速做大做强林产林化、日用轻化工、医药、食品和人工宝石等五大支柱工业。“十一五”期末,力争五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0%提高到55%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增至40家左右。
  林产林化工业。依托我市资源,以广西三威林产工业公司为龙头,推进林板一体化产业体系建设。到2010年,高、中密度板和刨花板的生产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并配套建设100万亩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引进林浆纸业集团,加快林(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广西天盛纸业公司复写纸、原纸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纸浆制造业。以广西荒川化工有限公司、梧州日成林产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扩大松香深加工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高新技术对我市具有资源优势的肉桂和八角进行深加工,发展天然香料工业。“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林产林化工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年均增长25%。
  日用轻化工业。充分发挥“奥奇丽”、“索芙特”、“新华”等知名品牌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扩张,重点发展牙膏、合成洗涤剂、化妆品、干电池、蓄电池等主导产品,改造提升皮革、印刷包装、日用塑料等行业,不断壮大日用轻化工产业。“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日用轻化工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年均增长20%。
  医药工业。发展中药原料基地,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将中华跌打丸、血栓通、妇炎净、五淋化石丸、功劳祛火片等主导产品做大做强。加快新药研发和药品的二次开发,提升现有品牌,改进产品剂型,重点开发中华跌打油系列剂型用药,发展小叶榕、高乌甲素等植物提取型原料新药、中药颗粒剂、半合成型药品和新型抗生类素药品。“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5亿元,年均增长25%。
  食品工业。大力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大豆、保健食品、肉类、薯类淀粉等食品加工业和动植物酿酒业,将龟苓膏、豆浆晶系列、胶原蛋白肠衣、动植物酒系列、变性淀粉、腊制品等主导产品做强做大。“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年均增长21%。
  人工宝石加工业。巩固和发展以切磨加工为主的人工宝石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宝石镶嵌业和天然钻石加工业,拉长宝石产业链,增加宝石附加值。加快人工宝石深加工基地和人工宝石交易、会展、加工配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人才培训与研发等中心的建设,努力建设“人工宝石之都”。
  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冶金产品,整合钢铁生产企业。巩固发展传统优势的装备制造业、造船业、纺织业、电子加工业、普通化学工业,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
  第八章 大力发展新办企业
  以工业项目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办工业企业,着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培育发展电力工业。充分利用我市水力资源,建成长洲水利枢纽、苍梧枫木陂、藤县金鸡、岑溪山坪等9个在建电站,开工建设旺村水利枢纽、苍梧大昌、岑溪河六、藤县象棋、蒙山长坪等一批中小型水电站,继续做好火电、核电等大型电力项目的前期工作,不失时机地抓项目“落地”,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努力把电力工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培育发展建材工业。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年产240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适当扩大蒙山西普水泥有限公司旋窑水泥生产,建设4~5座25万吨水泥粉磨站,使我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规模达到年产300万吨以上。延伸水泥产业链,发展与水泥生产相关配套行业,生产和推广节能节土空心砖、页岩砖等新型墙体材料。适当扩大岑溪花岗岩生产规模,重点是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打造特色品牌。
  大力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制造、精细化学等工业。鼓励客商自主选择在我市发展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其他工业。
  第九章 推进工业科技创新
  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高效、节能降耗技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加快我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技术开发,发展一批能够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创新型企业。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依托,在重点产业中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创新集群。推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林产林化工业,重点发展以先进生产工艺生产环保型产品;医药工业,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食品工业,重点开发食品精深加工的清洁生产工艺;日用轻化工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机械工业,以机电仪一体化为发展方向,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与管理。
  第十章 加快工业载体建设
  坚持一园区多基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招商引资与原有企业搬迁进园并重,多渠道引进资金和技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吸纳园区工业的上下游产业,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工业园区上规模、上水平。结合城镇化建设,做好龙圩、塘源、塘步以及各县(市、区)工业基地规划,加快道路以及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大规模招商引资提供足够的载体。按照各自定位、各具特色、产业集聚、设施配套的要求,形成开发一片、建成一片的滚动发展格局。梧州工业园区,主要布局特种纸、日化、制药、林化、新型材料、轻工机械等产业;龙圩工业基地,主要布局五金电子、印刷包装、钢铁、塑料制品、服装纺织等产业;塘源工业基地,主要布局林产、化工、玻璃、船舶、印染等产业;塘步工业基地,主要布局机械、建材、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莲花山等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发展。2010年,梧州工业园区(旺甫工业基地)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
  第四篇 稳定发展农业,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继续加大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措施的实施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十一章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着重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5%;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
  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加强优势产品产业集群建设,抓好优质稻、水果、蔬菜及果用瓜、木薯、蚕桑、食用菌、中药材、商品林及花卉、畜牧、渔业等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努力打造“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原产地品牌”和“知名商标品牌”农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优质稻播种面积保持80%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95万吨左右。2010年,亚热带水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木薯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蔬菜及果用瓜播种面积100万亩以上,桑蚕标准化基地1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25万亩,茶叶种植面积2万亩;网箱养鱼发展达到40万平方米左右,水产品生产能力6万吨以上;瘦肉型猪年出栏量150万头以上,占肉猪出栏量的50%以上,优质三黄鸡出栏量2300万羽以上,加快发展牛、兔、鹅等草食动物和养蜂产业;速生丰产林、采脂林、天然香料林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00万亩,花卉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抓好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促进一批基地发展、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建成蒙山15万吨木薯变性淀粉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木薯燃料乙醇生产项目,促进我市木薯产业化发展。壮大粮食加工业,发展加工型蔬菜和水果产业。建设100万头肉猪屠宰综合加工项目,推动我市瘦肉型猪产业化生产。推进“百里西江生态渔场”项目建设,促进江河网箱斑点叉尾鮰加工出口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蚕茧加工和蜂蜜加工等产业。抓好木材改性加工业发展,大力发展以松脂深精加工为主的林化工业,加快发展以八角、肉桂深加工为主的天然香料工业。
  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抓好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农业发展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成玫瑰湖斑点叉尾鮰良种场和蒙山、藤县鱼种场。建成四合、岭南、玫瑰湖、岑溪马路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布局合理、设施较完备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探索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鼓励、引导农民建立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服务体系要在强化公益性职能的同时,大力开展经营性服务,加快农业服务业发展。
  第十二章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和完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与节约和水环境保护三大保障体系,抓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频发区综合监测,建立和完善重大灾害天气、水文气象、水情汛情和森林火灾预警预报制度,基本完成全市三类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加快水资源供给、节约与保护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增强水库调蓄能力和农田水渠输水能力,扩大灌溉面积,加强以人工增雨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在全面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基础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提高到73%。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集约使用土地。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发展小水电、沼气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扎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动改水改厕改栏舍等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巩固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
  第十三章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激活内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县域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势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小产品、大产业”格局。加强农民转业转岗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位,增强对投资和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创新县域招商引资机制,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促进县域经济上档次、上规模,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各县(市)要培育和形成一批产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苍梧县重点发展林产林化、钛白粉、水泥、木薯综合加工、小水电等产业,形成龙头企业至少10家;岑溪市重点发展石材、古典三黄鸡、毛纺织、皮革加工、不锈钢、铜材、矿冶、林产品等产业,形成龙头企业至少12家;藤县重点发展钛白粉、林产林化、木薯综合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水电等产业,形成龙头企业至少10家;蒙山县重点发展桑蚕、变性淀粉、水泥、制药、针织、水电等产业,形成龙头企业至少6家。经过5年的努力发展,各县(市)要拥有一批年税收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和形成3~5个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
  第十四章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乡(镇)机构、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第五篇 拓展城市新区,加快推进城镇化
  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人口进城多样化,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改善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坚持“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培育形成城镇带”的方针,走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城市和城镇,统筹衔接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打造特色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坚持经营城市和城镇的理念,培育和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增强城镇产业集聚能力,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城市管理,提升文化品位,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五年内城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35万人左右,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与全区平均水平同步。
  第十五章 重点发展中心城市
  按照“拓展新城区与改造优化旧城区相结合,重点拓展城市新区”的思路,加强城市经营和管理,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搞好园林绿化,提高城市品位,壮大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对人口和要素的集聚力,吸引和接纳农村人口转移。“十一五”期间,梧州城区新增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左右,市区人口达到55万人左右,进入大城市行列。
  坚持按现代化大城市要求规划和建设城市,扩大建成区面积。加强区划管理,加快城市发展,力争尽快将苍梧县城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和建设。以三龙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梧州火车站和三龙片主干道路,搭建新城区框架。对功能区、标志性建筑进行高起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建设,将三龙新区打造成为体现现代都市风貌新城区。以西江四桥、八宝塘旅游度假区为依托,加快高旺片区开发。加快推进长洲岛、钱鉴、莲花山及梧信公路沿线等片区的外围组团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梧州工业园区、龙圩、塘源、塘步等工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在增强产业承载力的同时扩大城区面积。继续实施旧城改造,优化人居环境。河东片区按照骑楼城建设规划,以核心保护区、风貌重点建设区、风貌协调区三个层次进行改造,同时对小街小巷的道路、排水(污)、路灯和综合管线进行整治,搞好绿化,完善商贸、旅游功能。加强河西片区路网改造和环境整治,加快标志性工程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将河西区建设成为新的中心市区。“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改造城市道路30公里,到2010年,城市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6公里,建成小区住宅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继续加快城市道路、港口码头、口岸、桥梁、给排水、供气、供电、邮电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社区服务、公共交通、市场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发展工业以及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十六章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充分发挥小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大量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承接城市转移的配套工业,引导企业向县城和小城镇集聚。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在城市、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区,鼓励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定居创业。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将现行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扩大至进城务工和定居的外来人口,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
  加强县城建设和管理,把三县一市的城区建设成为功能较齐全、设施较完善、具有一定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县域经济文化中心。岑溪市要依托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交通枢纽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壮大城市规模。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23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在力争尽快将苍梧县城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苍梧县城要充分发挥紧靠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优势,依托洛湛铁路和广梧、南梧、桂梧高速公路以及长洲水利枢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圩工业基地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加快培育市场和现代物流业,把县城建设成为梧州市的物流中心和新兴工业基地。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3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藤县要依托长洲水利枢纽、新港码头、塘步工业基地,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库区经济、港口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藤苍一级公路和潭太二级公路建设,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河东新区和潭东新区。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3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8%。蒙山县要依托桂林旅游圈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发挥旅游和绿色产业优势,加大旅游景点的包装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培育和壮大资源型工业,继续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8%。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托交通干线和枢纽地位,加快发展主要公路沿线城镇,发展小集镇,形成梧州南部、西部、北部、西北部四个城镇带。沿南梧高速公路和洛湛铁路形成以大坡、新地、岑城、马路、南渡等小城镇密集分布的南部城镇发展轴,沿西江、南梧二级公路和国道321线形成以藤州、濛江、太平、蒙山等城镇密集的西部城镇发展轴,沿洛湛铁路和梧信二级公路形成以旺甫、石桥、沙头等城镇密集的北部城镇发展轴,沿桂江和桂梧高速公路形成以夏郢、倒水、京南、狮寨等城镇密集的西北部城镇发展轴。
  第六篇 壮大旅游商贸,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在改造提升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物流、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2010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1%。
  第十七章 加快发展旅游业
  按照“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的总体要求,以商贸、历史、文化、宗教为特色,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精品线路,加强跨区域旅游协作,把我市建成能够接受两广、港澳及周边地区辐射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460万人次,“十一五”年均增长15%,旅游总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20%。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和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治安、医疗、环保等服务体系,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软硬环境,大力开发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十一五”期间,建成四恩寺、龙母文化公园、西江明珠广场等景点,完善白云山、珠山旅游风景区建设;加强体育训练基地、圣文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八宝塘旅游项目,形成南岸旅游风景区;加快玫瑰湖、长洲水利枢纽库区、石庙山、小娘山等景区和“东方狮王”、吉太漂流、李济深故居、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建设太平狮山和飞龙湖国家级森林公园。
  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线路。以精品线路为纽带,培育形成白云山、四恩寺、龙母文化公园、中山公园、珠山、鸳鸯江和玫瑰湖、长洲水利枢纽库区、八宝塘、黑叶猴人工繁殖中心、鸳江丽港、骑楼博物城、历史文化长廊以及宝石城、基督教堂、舜帝陵旧址等多条市区旅游精品线路。精心规划好市区通往各县(市)的旅游线路。
  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性黄金旅游线路,培育“孙中山北伐足迹之旅”和穿州过省自驾车之旅精品线路。构筑旅游客源市场和信息合作平台,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共促、产品共推、携手共进”,实现泛珠三角经济区无障碍旅游。加强旅游品牌、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和促销,努力拓展港澳台地区和境外旅游市场。
  第十八章 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
  利用我市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建立健全物流市场,积极培育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各类消费品市场,把我市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依托高速公路、铁路站场、港口码头建设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依托工业园区及各工业集中基地建设一批为园区产业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仓储业,更新改造梧州港区仓储设施,加快梧州货物配载中心建设。积极发展邮政物流,完善邮政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同舟、竹湾等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副产品的流通水平。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物流企业到我市开展物流业务和建设物流设施。加快汽车、建材、服装、家具、日用小商品、宝石等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完善鸳江丽港、骑楼城等商业网点,加快福兴时代广场、万秀购物城、香城商贸城、星朗名都、宝石大厦等城市商贸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发展小城镇农贸市场,建设农资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建立农资商品连锁经营网络。大力发展超市、便民店、连锁店、专卖店,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提高城市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第十九章 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
  以发展居民住宅为重点,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培育房屋租赁市场,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行业。大力改善金融环境,扩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领域和信贷规模,发展保险、证券、信托和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餐饮、家政服务、零售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租赁、培训、会计、审计、法律、资产评估、社会公证、经纪与代理等服务业。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扶持发展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企业集团。
  第二十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信息化是实现经济社会再提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工业要以推进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为重点,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农业要以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服务信息化和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贸易、旅游、社区、家庭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网站、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推动政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推进政府网上服务,增加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加强城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我市互联网络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共同开发与互相利用。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七篇 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抓好以城镇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推进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基础设施总体水平适度超前,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第二十一章 加快现代交通体系建设
  以高等级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促进我市现代交通体系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广西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公路建设。加快建设我市高等级公路,建成南梧、桂梧高速公路梧州段,推动岑溪至兴业、梧州至柳州、岑溪至罗定、岑溪至水汶等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完善区域内公路网络,抓好梧州至太平、太平至潭东、藤县至容县、黄村至昭平、长发至富裕、苍梧至郁南、岑溪荔枝路口至大隆等二级公路建设和改造,主要公路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继续开展县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实现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十一五”期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7公里,一级公路130公里,二级公路765公里,三级以及三级以下公路4363公里。加快客货运站场建设和改造。新建改建龙船冲、城北和河西等3个一、二级客货运站场,建设13个乡镇五级客货运站。建成道路运输管理中心县域分站监控系统和GPS车辆监控系统。
  铁路建设。打造和提升我市通往华中、华南、沿海港口以及西南地区的快速、大能力通道。建成洛湛铁路梧州段和岑溪至罗定铁路岑溪段,结束我市没有铁路的历史;积极开展柳州至梧州至肇庆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并开工建设。2010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55公里。
  水运港口建设。积极配合自治区开展西江航道干线整治。2010年前,把梧州至贵港段、长洲水利枢纽至广东界首段提高到Ⅱ级航道,可常年通航2000吨级船只;抓紧建设长洲水利枢纽1000吨级一线船闸和2000吨级二线船闸,使船闸年通过能力达3900万吨。整合港口资源,不断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装卸效率,新建和扩建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李家庄、龙圩深水港等码头,使我市港口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450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1000万吨。发挥西江黄金水道优势和作用,促进水路运输业繁荣。
  民航建设。把握航空市场变化方向,积极探索机场重组改造的途径。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原有资源,吸引有实力的航空公司和外商以合作或租赁形式经营梧州机场,培养成熟稳定的航线。
  第二十二章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梧州火车站站前大道、玫瑰湖南路、滨江大道、西江三桥、西江四桥、南外环快速干道、高速公路进城道路等主干道路建设。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建设市区公共汽车后方基地,按照城市发展要求,增加营运线路,“十一五”期间,公交车辆从250辆增加到500辆。改造和扩建旧城区供水管网,加快新区给排水设施建设,铺设三龙片区、工业园区等新区供水管网,提高水质和供水能力,“十一五”期间,市区新增供水管道250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强城市燃气供配网络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燃气供应管道化。2010年,市区气化率达到95%。加大电网改扩建力度,基本实现市区供电主干网络地下电缆铺设。建成市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和第一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三县一市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岑溪市南环路、苍梧县东西大道、藤县进城道路、蒙山县江滨路等县城道路建设。加快三县一市的城区水源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逐步改善和解决城镇的供水和提高水质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供水管道550公里左右,新增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加强城镇燃气供配网络和配套设施建设,2010年全市城镇气化率达到80%。开工建设岑溪市及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加快推进城镇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巩固农村电网改造成果,加快县城电网改造,保证城镇生产、生活用电安全可靠,供电充足。
  第二十三章 加强能源和水利建设
  加快能源建设。继续大力发展水电,深度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大型电力项目布局我市。2010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6.2万千瓦,五年新增74.7万千瓦。加强输变电工程建设,增加电网电源接入点,完善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新建扩建万秀、平浪、塘源、藤县、苍梧、探花等6个220KV输变电工程,新建扩建27个110KV输变电工程,其中新建16个,改扩建11个;完成三县一市城区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理顺市区电力管理体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水利建设。完善城镇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梧州市区河东、河西以及苍梧县城防洪堤,开工建设市区长洲等其他防洪堤,续建藤县县城防洪堤。“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标准防洪堤20公里左右。
  第八篇 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
  扩大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产业,加快形成资源型支柱产业群。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有效利用外资,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第二十四章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充分发挥我市紧靠粤港澳的区位优势,坚持以粤港澳台为招商主战场,不断拓展“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只要有利于发挥我市优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都要积极引进。突出工业项目招商,做大经济总量,努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以及处在产业链上游、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突破一个,带动一片,同时从梧州的实际出发,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项目,抓好新型干法水泥、木薯燃料乙醇、林(竹)浆纸一体化等大型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开工建设。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加大招商载体建设力度,坚持多渠道、多方式、低成本解决项目载体问题,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鼓励外商投资我市的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商贸物流业、旅游、信息服务等项目。创新招商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引资主体作用,整合各方面资源,实施多元化招商引资。努力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等国外优惠贷款。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食品、日用轻化工、制药、机械等优势企业,到境外特别是东盟和南亚国家开展投资、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和劳务合作等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活动。
  第二十五章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切实改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规模。推动具有优势的传统产品创品牌,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扩大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规模。巩固港澳台、日本、非洲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欧美、中东等新兴市场,重点开拓东盟市场,努力扩大对东盟的出口。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指导和扶持,积极推进出口主体多元化。实行科工农贸结合,大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实行内外贸易业务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关速度,提高梧州口岸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第二十六章 加强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
  要主动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粤港澳及东盟的合作,加快推进与广东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承接粤港澳台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互利共享。进一步做好产业转移的配套服务,结合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珠三角产业形成上下游关系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将梧州建设成粤港澳的加工装配和制造基地。利用我市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连结两广交通运输、港口、物流合作平台,融入珠三角现代物流圈。推进与珠三角地区的农业、经贸、旅游、金融、信息、科技教育、人才培训、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区域合作。发挥我市作为西南地区出海东通道的作用,积极发展与西南地区的经济协作。大力拓展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强与各友好城市的经贸联系。继续办好梧州国际宝石节,利用“人工宝石之都”品牌,加强我市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和经贸合作。
  第九篇 加强自主创新,走科教人才兴市之路
  继续推进科教兴市方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提高服务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能力。
  第二十七章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我市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继续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培育,力争在梧州工业园区增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牌子,引进、培植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
  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科技进步。围绕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林产林化、日用轻化工、中西医药、食品加工、人工宝石、机械电子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科技专项,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工业方面,重点研究开发提升五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市传统优势企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创新集群推动形成我市的人造板、松脂、医药、食品、淀粉、日用化工、宝石、石材、电子、机械等十大产业群。在农业方面,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产品良种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宗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关键技术,加快现代科技向农业的全面渗透,带动农业技术和生产体系的改造和升级,逐步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在服务领域,重点研究开发交通运输和物流、商贸、仓储等先进管理技术,提升我市服务业层次。在社会领域,重点研究积极发展人口安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保健、食品药品安全与生物安全、节约能源与资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生产性服务科技、网络教育基础、数字广播电视影视服务系统等关键技术。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中心城市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农村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下。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创建梧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技能型紧缺实用人才培训。坚持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并举,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继续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努力办好梧州学院,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幼儿入园率。加大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创建特教学校,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优化教育布局,完成市区以及各县(市)中小学布局的重新调整,加强乡镇中心校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全面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办学效率。
  第二十九章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力求实现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抓紧培育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学习深造,加强干部队伍正规化教育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以高素质政府公务人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人才队伍,引导人才向优势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企业和基层流动。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以梧州工业园区、梧州学院、卫生、教育等一批重点行业和项目为依托,着力构建人才小高地,为我市引进人才搭建聚才的平台,提高人才承载能力。加强对国内外高级人才、智力的引进工作,重点引进学科和工程技术带头人、技术开发骨干、科技企业家,壮大我市人才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服务水平。拓宽引才思路,构建与广东省人才互动合作平台,实现两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完善人才工作政策,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2010年全市拥有各类人才23.46万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22万人。
  第十篇 推进资源节约,保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十章 节约利用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利用资源。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十一五”期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逐步降低。节约能源,以工业节能为重点,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依法进行淘汰,突出抓好钢铁、林产林化、电力、化工、纺织、建材、机械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行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节约用水,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节水工艺,推进工业节水,加强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加快推进灌区节水改造,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执行土地保护制度和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行土地尤其是废弃土地的整理和复垦,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实行城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集约用地政策,加快推广使用新型建筑墙体材料。节约用材,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加强木材节约代用,节约包装材料,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强化节约意识,鼓励使用节约型产品,党政机关部门要带头厉行节约,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技术。推进工业废物、农用薄膜、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以及电子产品等的综合回收利用。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积极创建“零排放”和清洁生产型企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在建材、化工、制药、食品、造纸等重点行业以及工业集中区和市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第三十一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城镇周边森林景观、绿色通道、农村生态能源和花岗岩、钛矿等矿山污染治理等生态工程,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市生态系统的侵害。建设生态农业,实现我市生态环境好转。突出对珠江流域两岸、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及工矿企业周围等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植树造林种草绿化。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重点对苍梧古凤河、大同河,岑溪三水河、古味河,藤县下六河、蒙辽河,蒙山瓦冲河,长洲区大禁冲等生态脆弱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全面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新建农村小沼气池5万座。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消费,推行绿色生态旅游,推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蒙山国家生态示范试点县。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2%以上,森林总蓄积量达到4000万立方米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各县(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
  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采取严格有力措施,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加快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积极防治农村水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2010年,全市区域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生活饮用水取水点水质、声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相应环境标准要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达到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75%;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梧州市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0%。
  第三十二章 提高人口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切实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实施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强市、县、乡(镇)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认真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严格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第十一篇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十三章 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落实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优惠政策,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分别达到6.75万人和15万人;“十一五”期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17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推进管理服务社会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将城镇灵活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和完善住房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济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制度体系,为城乡特困户提供必要的救助。加强以老年福利等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加快五保村建设。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改革和完善退伍士兵和军队离退休安置制度。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努力缓解行业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和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对企业经营者和科技骨干实行规范的年薪制和其他有利于激励的分配方式,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
  第三十四章 大力改善人民生活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通过加快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增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加快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消费,继续鼓励住房、汽车、通信、旅游等消费,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信息咨询等新型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持续增长。逐步建立和完善价格预警、监督机制,加强电价、燃气价、药品价、医疗服务价格以及教育、就业收费的管理,尤其要抓好涉农价格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三十五章 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实施文化精品战略,进一步繁荣新闻、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作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大力发展社区、校园、广场、企业、村镇等社会文化,完善和提升粤剧、龙母文化、“东方狮王”等民俗民间文化品位,培育和开发文化品牌。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档案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建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市场格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文物保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急救中心、肿瘤防治研究中心、新城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楼、中医院住院楼、卫生监督所,加快县级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改造和扩建,扩建市卫生学校,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条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结核病、性病等重大传染病,重点抓好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城市为中心、农村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卫生监督监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培育梧州特色现代中药产业。
  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建成梧州体育中心。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筹办一所体育学校,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和自治区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实现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进一步提高我市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和质量。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以上。加强民政、外事、新闻出版、测绘、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史志等工作,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十六章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树立梧州新形象。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大力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营造法制健全、管理规范、社会安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环境。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完善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快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完善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公民国防意识,建立和完善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动员能力,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第三十七章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治安管理网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扎实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引导群众按法律程序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努力实现“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目标。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经济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完善严打斗争经常性的工作机制,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和政法队伍建设,坚持从优待警与从严治警相结合,发挥政法队伍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扎实推进平安梧州创建活动,把我市建成广西最稳定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第三十八章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快安全生产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道路和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火灾、矿山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等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社会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应对、处置公共安全、突发性事件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非法传销等违法活动。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二篇 深化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部署,着力推进体制创新,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全面深化经济、社会、行政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十九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加强政府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发布公共信息上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强化审批责任,规范审批行为。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实行代建制。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增强政府工作公开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广泛开展政府决策咨询,不断增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四十章 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
  抓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制度,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的全面预算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加强对改制后企业的引导服务工作。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运用担保、贴息等手段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各类企业都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涉外经济和社会领域体制改革。财税改革,重点是调整财政体系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金融改革,重点是积极推进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价格改革,重点是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强外经贸管理和利用外资管理。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快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形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投入机制。文化体制改革,重点是激活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的体制机制。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是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医疗卫生体制。大力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第十三篇 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和完成
  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和评估机制,强化规划执行,加强经济调节,以项目为支撑,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和完成。
  第四十一章 强化规划执行
  做好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县(市、区)规划与本纲要的衔接,通过年度计划将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规划实施的分析和评估,特别是要加强对经济增长、投资、就业、价格等重要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定期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执行重大偏离规划目标时,市人民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各级人民政府要强化规划意识,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保持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加大规划宣传力度,使规划实施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
  第四十二章 加强经济调节
  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的产业、投资管理、财税金融、土地管理、外经外贸、资源环境管理等政策,制定措施,用足用好政策。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运用公共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支出,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增加公益性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扶贫济困、公共安全、防灾减灾、重点产业、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公共服务和重点领域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对具有产业性质的准公共产品,采取鼓励措施,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在市场主要发挥作用的领域,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市场主体合理配置资源,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维护正当竞争,积极倡导诚实经营。
  第四十三章 狠抓项目落实
  项目建设是实现规划的重要保障,要把项目建设和投资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对规划提出的项目,要确定项目业主,开展科学论证,加快前期工作,抓紧开工建设。继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每年新开工一批项目、续建一批项目、竣工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借助外力、激活内力,鼓励和引导外来投资、社会投资,形成投资自主增长的有效机制。积极争取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努力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资金支持,用好政府投资,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审计监督。引导企业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多渠道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全市人民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文章来源: 南昌资深律师
律师: 胡顺如 [南昌]
北京市中银(南昌)律师事务所
联系电话:13677913215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http://www.hushunru.cn/art/view.asp?id=919333529389 [复制链接]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也会感兴趣
  • 1.中山市村级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
  • 2.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 3.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宗教事务条例》的决定
  • 4.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构建我省三条战略通道的若干意见
  • 5.杭州市经济合同监督管理办法(已废止)